中国风水区论坛

标题: 中国风水文化与现代旅游漫谈二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风生水起    时间: 2017-1-3 16:49
标题: 中国风水文化与现代旅游漫谈二
(, 下载次数: 9)

二、中国风水学的基本原则和美学特征

《易经》云: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”。“两仪”就包含阴阳的关系:阴极而生阳,阳极而生阴;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;阴阳消长,阴阳转化;阴阳对立,阴阳统一。阴阳之说包含着古人朴素的辩证法,中国风水学以辩证法为灵魂,把环境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系统,这个系统包括天地万物,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、相互依存、相互对立、相互转化的,日为阳,月为阴;天为阳,地为阴;昼为阳,夜为阴;山为阳,水为阴;男为阳,女为阴;生为阳,死为阴;住宅为阳,葬地为阴。风水学就是要宏观把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,优化结构,寻求最佳组合。

《黄帝宅经》主张“以形势为身体,以泉水为血脉,以土地为皮肤,以草木为毛发,以舍屋为衣服,以门户为冠带,若得如斯,是事严雅,乃为上吉。” 风水的整体系统贯穿于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每个过程,从选址规划到建筑设计中的单体小筑、园林小品,再到施工营造和室内外装修,几乎无所不在,一个城市,一个村镇,一个庭院,一幢建筑、一户住宅,一个房间……都是一个阴阳太极,只是层次不同而已。风水学据此提出了一些居住标准,即:山环、水抱、朝案有情、水质甘甜、土地红黄细腻光泽、得地得时得向,等等,并进一步归纳出一些具体原则,以整体系统性思想辩证地利用这些原则来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,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意趣,创造了环境优美、理想的生活环境。

(一)遵循因地制宜原则,体现自然之美

《周易.大壮卦》提出:“适形而止”。《史记.贷殖列传》记载:“太公望封于营丘,地泻卤,人民寡,于是太公劝其女功,极技巧,通渔盐。” 其大义是说,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。亦即根据客观存在的环境,采取适于自然的生活方式。

因地制宜,首先是对山形水势的勘察。清代《阳宅十书》指出:“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,其来脉气势最大,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。”风水学讲究山形地势,认为只要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,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,诸如水源、气候、物产、地质等。根据这一原则推演,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,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,只要从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,必无后顾之忧。以各地的民居为例,由于地理环境不同,其平面布局、结构方法、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。冬季北方多偏北风,于是西北地区人们挖窑洞而居,窑洞防火,防噪音,冬暖夏凉,节省土地,经济省工。华北地区多以四面高墙围成合院,这种宽敞的庭院可以创造良好的御寒避风场所。夏季东南地区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,且台风肆虐,于是人们在山坡台地建造干栏式和穿斗式建筑,以利于防洪、防风、防潮;闽南、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,有圆有方,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,客家土楼用当地的生土、砂石、木片建成单屋,继而连成城堡式建筑住宅,冬暖夏凉、防震抗风。西南地区苗族常依山面水,悬空而建木结构干栏式吊脚楼,或建在水边,或直接建在斜坡上,这种构造可以防避毒蛇猛兽侵扰;傣族住居因地处偏远的热带地区,住居围护结构轻薄通透,篱笆作为象征性的院墙使住居十分开敞。

其次是对水土涵养的勘察。风水学对地质很讲究,甚至是挑剔的,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,现代科学证明这是合理的。有的风水师在相地时,现场用手研磨、用嘴嚼尝泥土,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层的土质、水质,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,这些看似装神弄鬼,其实不无道理。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学物质,有些可以致病,有些可以治病。风水学理论主张勘察水的来龙去脉,辨析水质,掌握水的流量,优化水环境。江西宜春温汤温泉不含硫磺气,水质无色,无味,口感纯正,富含硒、偏硅酸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质,具有显著的防癌抑瘤等保健作用,对风湿性关节炎等20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。近几年,众多老年疾病患者云集温汤,进行康体理疗,生活品质得到改善,这就说明此地风水上佳。观形察势讲究的就是生存生活质量,只有形势完美,内涵纯正,宅地才完美,风水才完美。

中国民居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,顺应自然,因形造势,以朴素的生态观和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。境由心造,相由心生,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不同的民居相融合,显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和美感。西北地区的窑洞穴地而居,接地气,因而有一种原始生态美,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;湘黔滇古建筑组群密集,屋顶坡度陡峻,翼角高翘,雕梁画栋,小型紧凑,自由灵活,给人以精致富丽、清秀灵逸之感;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,又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;北京四合院空间开阔,舒适方便,有包容和美之气象。住居就是人类对自然、社会和文化形态认识过程的一种注解,由于中国民居具有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,物随心转,情由境生,因而产生出本区域最具本质和代表性的东西,具体表现在生活生产方式、习俗等地域文化上,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,以致于各民族和地域都带有了个性和风格,形成了由整体到细部一系列完善、独有的造型语言,纤细、含蓄、柔媚、温和、善良、内向、细腻、朴实、轻盈、浑厚、粗犷、墩实,千差万别,不一而足。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集合而成鲜明、纯净的自然和谐之美。


(二)遵循依山傍水原则,体现刚柔之美


中国古代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是傍水而建,山区更是环山抱水。山体是大地的骨架,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,山为景之体,水为景之韵,绿为景之容。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,没有水,人就不能生存,有山有水,就有灵韵。以此看来,河口、海滨、盆地、河阶台地、湖中岛等都是风水宝地。


依山抱水的地势有山环、水抱、朝案有情等具象。所谓山环,指一个地方要三面或四面有山环抱,山环抱之地多是冲积平原,有来自周围山上被雨水冲刷下来的风化土,环抱的山如同一个容器使风化土聚集,而不是向外扩散,土层越来越厚,有利于生活生产。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,这与当时的狩猎、捕捞、采摘果实是相契合的。


所谓水抱,就是有河流环抱,环抱的山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,冲积平原形成的动力来源就是河流。现代城市大多靠近水,这是基于水上交通、景观审美、安全感等功能的综合考量。风水中最主要的是水法,所谓水法就是调整建筑物朝向与流水之间的关系,使之处于最佳位置。现代风水中的“水”则泛指一切流动的气场,水口文化就是典型范例。


水口是在某个区域水流进或水流出的地方,一般指出水口。水口是相地的重要内容,古人所谓“入山寻水口”就是指此。《河图》认为“天一生水”,“水从天,其性动,为乾,为阳,故祸福之应最速”。山水本不分离,而水口和龙穴的关系尤为直接,从生态条件看,四周的水越多,资源越丰富,所以,风水先生说:“水主财,门开则财来,户闭则财用不竭”。水口的范围有大有小,水口的概念也是相对的,大水口内有小水口,在水乡泽国、平原地区,它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地点。在山区几乎每个村庄都依托一条溪流,每村有每村的水口,古徽州的村落就是如此,其具有典型的水口文化;稍大点的,每县有每县的水口,江南水镇现在都成了旅游风情城镇;再往大了说,每省有每省的水口,几乎都有自己的母亲河,如:山西的汾水、江西的赣江、湖南的湘江、福建的闽江、广东的珠江、辽宁的辽河,等等,在江河平缓处或河流交汇处往往有大型的城市,如重庆、武汉、南京;海洋经济时代,面向大海为上乘风水,沿海地区则容易发展成大型都市,如上海、香港、纽约、伦敦。


所谓朝案有情,就是冲积平原前面有朝山和案山方为大吉,有情就是自然对人的关怀,有情的标志就是环抱冲积平原。朝山指穴前远方高大秀丽之山,如宾主相对,成天然朝拱的形状,主大富贵。刘基说:“点穴先须要识朝,朝山不识术非高。”古人觉得居住环境离不开气,有气才有生命,人就是靠这一口气赖以生存。气的流动必然产生气场,在气场进出的必由之路设置风水局对人很有帮助。正所谓天地人一体,人之心灵与天地灵气相通,只有美好心灵才能和美好风水地同气感应,风水可以改天命而夺神功,地由心造,福由心生,从心理感应的角度来解释,朝案有情应该是有道理的,这就是顺应自然,优化环境。


依山傍水的建筑点缀与当地民族风俗的浸染,可以造化出山水神韵和独特的风情,就有了小环境内轻巧、雅致、婉约的“小桥流水”,当然也有了大区域内恢弘、壮观、恣肆的“秋水长天”。如:昆明在地势上有“三面湖光抱城廓,四面山势锁烟霞”之说,可谓依山抱水之标配。“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。披襟岸帻,喜茫茫空阔无边。看东骧神骏,西翥灵仪,北走蜿蜒,南翔缟素……”。这是清代诗人孙髯的天下第一长联《题昆明大观楼》中上联的一部分,主要说的是昆明的山水形胜:东面宛如一匹飞奔的骏马,西面像一只飞舞灵动的大鸟,北面像长蛇一样的蜿蜒曲伏,有背山面水之势,翔龙飞凤之态。昆明的自然环境正契合了风水学的依山傍水原则,既有磅礴大气之局,又显钟灵毓秀之美。


(三)遵循正向适中原则,体现均衡之美


风水的正向适中原则指的是建筑物的选址、方位、布局和结构设计。包括两层含义:一是方位上的坐北朝南。中国位于北半球,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,一年四季阳光都由南方射入。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光,阳光可以取暖和杀菌,利于人体维生素D合成,增强免疫功能;中原地区冬有西伯利亚寒流,夏有太平洋凉风,因而坐北朝南还可以避北风。二是布局上的适中居中。适中,就是恰到好处,不偏不倚,不大不小,不高不低,尽可能优化,接近至善至美;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,要求突出中心,布局整齐。在我国典型的风水景观中,都有一条中轴线,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,向南北延伸,其北端最好是横行的山脉,形成丁字型组合,南端最好有宽敞的平地,中轴线的东西两边最好有建筑物簇拥,还有弯曲的河流。建筑及建筑群布局,则应注重地形方整。如:明清时期的帝陵、清代的园林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修建的。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也是规整式住宅,多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。庭院方阔,尺度合宜,花木井然,宁静安详,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。


当然,按照前面所述因地制宜原则,也有特例。如:贵州镇远的歪门邪道民居、福建客家围屋、土楼等,随形造势,出现了斜向和不规整的布局,但总体仍脱不了正向适中原则的中正对称理念和天圆地方的窠臼,事实上镇远民居和客家民居都是汉民南迁居住地后,将中原中轴对称式建筑布局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。


风水运用最绝的一个城市当属北京。北京是以故宫为中心修建的左右对称的城市建筑群,从大方位上看,北京东、北两个方向背靠燕山山脉,左有太行山山脉,正前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,海河水系四通八达;从小区域看,景山、香山、百望山、妙峰山、百花山、雾灵山环京耸峙,永定河环绕京畿,昆明湖、什刹海水系流经故宫,城内有景山似定海神针,稳立正中。《地经景物略》载,明代的北京周围松林丛密,山林带来了丰盛的水源,钓鱼台、金鱼池等多地常年泉涌,而昆明湖和万寿山的地貌朝向,正好形成了风水所说西北向东南的流向,这种朝向与整个中国地形西北高、东南低,江河东流的大势是一致的,北京城作为首都,可谓上风上水,这种选址和构建方式正契合了天人合一、统一和谐的风水观。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、建都朝代最多、影响力最大的古都。西安城南屏秦岭,东近华山,西临太白,北连逶迤延绵的北山,四山亭亭,沃壤广野居中,宜林宜牧,宜粮宜棉,有高山避暑,有风光览胜,自古有“膏腴天府”、“陆海丰饶”之称。北京城和西安古都都秉承了正向适中原则,体现中正均衡之美。


(四)遵循因势利导原则,体现调和之美


在风水理论实践中,勘察和相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自然的过程,而基址的选定则是适应自然的过程。在风水理论看来,“人道”应与“天道”一致,即不能违背“天道”行事,更不能仗恃人力同自然对抗。过去迷乱的年代,“与天斗、与地斗、与人斗”显然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。只有认识、把握和顺应“天道”,并据以巧加运作,通过人力来弥补自然风水之不足,才是“人道”和“王道”,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,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,这就是因势利导原则。


因势利导,一是顺气乘势,二是改造风水。先说顺气乘势。风水学的五大要素龙、穴、砂、水、向,其本质是气,寻龙,捉穴,察砂,觅水,定向,其实质在于察寻适于人体的吉气,避开不利于人体的煞气。气是万物的本源,太极即气,一气积而生两仪,一生三而五行具,土得之于气,水得之于气,人得之于气,气感而应,万物莫不得于气。因此,有气则生,无气则亡。物物之间存在场,气来自场,如万有引力一样,场气也是万有的。现代科学已初步察证,人体有场气,植物有场气,建筑物有场气,万物之间皆有场气。一幢建筑可能无足轻重,但如果组成建筑群,进而组成群落,就具备了小区的功能;众多村落簇拥一座城市,组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,农村与城市都享受了城乡两重风景;再进一步,城市围合而成区域城市群,如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就面临比其它城市多得多的发展机会,在其引领下环渤海、华中等城市群也在勃然兴起。以上围合态势发生改变,场气也就由小到大积聚更大能量,正如宇宙中地球与月亮、太阳系、银河系……稳固守恒,相互烘托,星光熠熠。回到建筑上来,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,就是顺乘生气,只有勃勃生气,才能财源滚滚,植物才会欣欣向荣,人类才会健康长寿。


再说改造风水。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。《周易》说:“天地革而四时成,汤武革命,顺乎天面应乎人。革之时义大矣。”革就是改造,只有改造环境,才能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。一个村落或城镇都应找到龙脉,找到穴眼之后要把它锁住,这就锁住了此地的命脉。古人深谙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,对自然的适应也不是机械的、盲目的,在风水不太理想的地方,往往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,如:在村落的后龙山、水口山大量种植树木,在水口的位置造宝塔,总之,可通过改河、建桥、筑路、挖塘、围墙等多种方法来引水聚财,植树补基,建塔镇煞,以改变风水地,获得良好的人居环境。


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温州,“山如北斗城似锁”,濒临瓯江、楠溪江,周边的山势山形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形状。建城之初,设计者充分考虑了地理地势的问题,温州北岸的土比较松软,受沙石的冲刷,地基不稳,因此把城市建到江的南面,面北朝南,这显然违背了坐北朝南的原则,但辩证地看,却是因地制宜的典型案例。当初的设计者顺势而为,因势利导,在修建城池的同时,还建了64个泉、5个水塘,用五色五水来调整整个城市结构,从而改变了整个城市的风水。独特的地理风水避免了两次战祸,一是方腊围城46天没有攻下,最后撤兵;二是抗战时期,温州作为一个桥头堡,免除了日军对城市的侵袭。温州城的设计者正是西晋末年著名中国风水学鼻祖、《葬经》的作者郭璞。


还有一个例子是衡阳,衡阳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第一峰——回雁峰所在地,地处中国龙脉——南岳衡山之南,位于南中国地理中心。回雁峰就坐落在衡阳市中心,湘江、耒水河、蒸水河交汇于衡阳市城区,故有“三道水口锁大江”之说。石鼓山呈半岛型,列于府治左侧,隔岸望之,形如一弯偃月,有点像温州,也有点像青岛的栈桥。衡阳人在对面建了一个塔,名来雁塔,加之珠晖塔、接龙塔分别锁住了衡阳三个河眼,成为一处绝佳的山水形胜之地,现在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水城市之一。温州、衡阳的城市构建因循了因势利导原则,体现了风水城市的自然调和之美。





作者: 易海无涯    时间: 2017-1-8 15:52
嘘,低调。
作者: 来自火星    时间: 2017-1-8 16:00
呵呵。。。
作者: 中国天地人    时间: 2017-1-8 18:03
我是个凑数的。。。




欢迎光临 中国风水区论坛 (https://www.zgfso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